當前,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進入深化期。顯而易見,智能制造成為各種語境下炙手可熱的詞匯。毋庸諱言,隨著概念的導入,基于各種原因,行業內部還是對智能制造存在若干認識的誤區。一是,不少人相對狹隘地把服裝的個性化定制等同于智能制造;二是應對東南亞地區低成本競爭的首要舉措就是實施機器換人與智能制造;三是,不少企業認為自身已經實現了智能制造。如此云云。
面對認識的誤區,唯有事物的本質才能澄清真相。智能制造,本質在于制造,核心也是制造,而智能化只是更高級的制造手段而已。它有著幾個本質屬性。
一是自動化、信息化和網絡化是根本前提,缺一不可。在智能制造時代,一切皆是可連接的信息,物質即信息,人即信息,而這些信息必須是相連的。一旦存在信息的斷點,那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
二是智能制造是一個系統或過程而非局部環節。它是一個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的先進制造過程。其重點是各制造環節具有自主感知、學習、分析、決策、協調控制能力,能動態地適應制造環境(包括生產環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以達到相應目標。也就是說,智能制造系統能夠基于歷史大數據的學習,來解決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尚未遇到的問題。在圍棋領域,AlphaGo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李培根院士曾講過,AlphaGo的可怕之處不是其人類思維,而是其非人類思維。
智能制造的意義在于制造過程,而非僅僅是連接用戶、定制產品。它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兩提升、三降低”,即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的大幅提升與研發周期的大幅縮短、運營成本的大幅降低、產品不良率的大幅降低。人們通常所講的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其實只是智能制造的一個極小的環節而已。條件成熟之后,紡織行業完全可以在全產業鏈實現智能制造,那個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紡織工業4.0時代。
這些,我們真正做到了么?對照上述幾個本質屬性,我們就可判斷自身的智能化進程。
無需贅言,“智能制造”并非只是一個橫空出世的概念,而是制造業依據其內在發展邏輯,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和整合逐步形成的。它集成了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組織方式創新的先進制造系統,是集成制造、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等多種先進制造系統和模式的綜合。
而與西方相比,目前中國市場上宣傳的智能制造,多數依然是自動化的升級(>工業2.0)與信息化、網絡化(工業3.0)的普及,遠未實現智能化(工業4.0),這種復雜性是中國區別于德國等發達國家的本質特征。通俗地講,自動化解決生產問題,信息化解決管理問題,網絡化解決溝通問題。現階段,中國多數企業主要任務還是數字化和網絡化,甚至自動化還要補課。
認識上的短板恰恰是進步的空間。企業、地方政府固然要以智能制造為長遠目標,但不能盲目追求,要與企業、地區實際以及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在成本、效率、技術水平等方面作出統籌判斷。